隨著好特賣、嗨特購等以“臨期商品、折扣特賣”為主題的商超和門店悄然興起,臨期食品行業(yè)煥發(fā)了生機。而在漳州市各大商超,臨期食品柜也設置在顯眼的位置,并在各種產品上粘貼上臨期五折、三折的大標簽,吸引市民選購。
品類豐富 價格便宜
“火腿腸、薯片、咖啡都是半價,牛奶和豆奶平均一瓶不到1.5元!痹诖鬂櫚l(fā)的臨期食品柜,市民張海靈正在選購,“很多臨期食品還有好一段時間才過期,只要回家及時食用就可以,很劃算!苯鼉赡辏R期食品走俏,在一眾零食愛好者眼中,成了“薅羊毛”的天堂。
記者近期走訪市區(qū)大潤發(fā)、沃爾瑪、永輝等大型商超的臨期食品柜,貨架上的商品距過期一般還有1~3個月,價格基本是原價的1折至5折。大潤發(fā)導購員吳女士正在給臨期食品柜補貨,她表示:“臨期食品不怕賣不掉,因為便宜很多,中年人、年輕人都會來買,有些工作人員自己也會購買。”
臨期食品,即“瀕臨保質期,但仍在保質期”內的產品。品類豐富、價格便宜的優(yōu)勢,使其迅速出圈。在線上渠道,拼多多、天貓、淘寶等電商平臺從2020年底開始也陸續(xù)出現了臨期食品折扣店。而在瀏覽直播平臺時,記者看到不少背景為超市的臨期食品售賣直播,“全場1元起”“臨期特賣,一件不留”等大字打在背景板上,不少網友在直播間選購。“在網上買臨期食品價格真的太‘香’了,部分保質期還有半年的食品,也會當做臨期食品銷售,我一般購買近期需要的食材,以免過期。”市民吳姍姍說。
按需購買 不要囤貨
在臨期食品銷售水漲船高的同時,質疑聲也不斷,黑貓投訴平臺上有消費者稱,在臨期食品商店購買的咖啡凍干粉結塊出現霉斑、買到過期化妝品商家拒絕賠償等。在小紅書、微博等社交平臺,有不少博主吐槽部分銷售臨期食品的店鋪,表示對品牌真實性、食品安全性產生質疑,還有博主發(fā)布了相關避坑指南。
在購買臨期食品時,消費者應盡量選擇在正規(guī)賣場、超市或商店購買,以免買到冒充“臨期商品”的假貨。注意查看食品包裝袋是否有破損、脹袋、漏氣等情況,食品是否出現霉變、氣味改變、顏色改變、狀態(tài)改變等情形。及時關注食品標簽上的生產日期、保質期等關鍵信息,確保產品在保質期內,如發(fā)現標注虛假生產日期、保質期或者銷售超過保質期的食品,應向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或消協(xié)投訴舉報。同時,要保存好購物憑據,當商品存在問題時,及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。
此外,臨期食品切記按需購買,建議購買小包裝,盡快在保質期內食用完。發(fā)現食品超過保質期,或出現異味、口感異常時,切勿食用。堅果類等對濕度、感光要求較高的食品,謹慎購買。若發(fā)現需要冷藏或冷凍的臨期食品置于常溫下,則不要購買。(王心如)
來源:閩南日報